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城市生活 > 印象城市>正文

朱明杰写《长春市桃源路70年巨变》

时间:1970-01-01 08:00:00    来源:大公新闻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长春市桃源路70年巨变纪实

  长春这座城市有219年历史,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了长春。从此,一个伪满的新京蹂躏中华民族的历史被结束,又经历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布彻底废除,留给了长春人民一个满目疮痍的废墟。在中国共产党和东北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下,长春获得了重生。经过恢复建设期、文革动乱期、改革开放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一条不到一公里的桃源路,高楼平地拔起,旧貌换新颜,人的精神面貌大改观,从一个房屋破旧,居民居住条件非常落后,精神萎靡的贫困区,成为长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样板社区。

  50年代望眼欲穿盼广厦

  唐代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解放初期,桃源路两侧的市民,特别是东圈、西圈的市民,他们住在旧妓院破院子里。人口稠密。

  面临的第一难是住房难。住房拥挤,居住面积狭窄,有的3代同堂,有的夫妻双方与10多岁的儿子、女儿4口人同居。每到酷暑,家家生起燃煤炉子,烧的是煤粉和黄泥脱成的煤丕,或是煤核,炊烟缭绕,热气扑面,家庭主妇做一顿饭,大汗淋漓。寒冬腊月,少不了糊窗缝,窗户蒙塑料薄膜。墙面挂满了白晶晶闪亮的霜,寒气袭人。入户门不保温,门槛子经常结冰,需用斧子或旧菜刀除冰。化冻时节灰条子抹的天棚,麻刀灰脱落。每逢大雨滂沱,室外下大雨,屋里也下雨,用洗衣盆、菜盆接雨水,需放上几个盆,外面雨停了,室内还下雨。有的人家下大雨时,因排水不畅灌了包,在室内用盆掏水,从窗户往外倒。

  面临的第二个难是,吃水难。50年代直至60年代中期,自来水没入户,家家都备着大水缸。仅以桃源路南侧9121组为例,50多户人家,就院子里一个6分管的水龙头,水桶排出10来米远。有的居民急着做饭,孩子们因为加塞,犯了口角,甚至向家长告状。冬天水管子冻了,居民还得提着开水壶为水管子加热。下水井满大院也是有一口,夏天得天天清理井口,防止堵塞;冬天得刨冰清堵,半大小子刨冰时,往往冰碴子崩到嘴里,直吐唾沫。

  面临的第三个难是如厕难。桃源路大约中部南侧有一个公共厕所,男女共10多个蹲位,供50多户人家用。一是排号难。早晨起来,大人孩子都穿着窝倒鞋后跟的布便鞋,排队憋得直打哆嗦,特别是冬季,连憋带冻,更让人难以忍受。二是排便难。一到雨季,雨水倒灌公厕的粪池里,大便一入池,激起水柱,直溅到屁股上,让人又烦又又,恨好生懊恼。三是摸黑难。厕所内没有照明,入厕者不是划根火柴,再不就得打手电,借着亮避免踩到蹲位上的粪便。

  面临的第四个难是路难行。每次下大雨,雨水从西侧街道30度角的坡路上顺势而下,桃源路上成了小河,最浅路面上水到小腿肚子以上。雨刚一停,男男女女的小孩子们就到里淌水玩,大人也不得不挽起裤脚,一只手拎着鞋走路。个别人穿着水鞋走的是那么神气。

  70年代末期,吉林省房屋主管部门曾统计过,长春市人均居住面积为3.2平方米,在吉林省城市建设局、长春市政府共同努力下,1980年在桃源路东圈率先进行房屋改造,旧房拆除,盖成一栋栋6层的新楼。受条件的的限制,楼内没有煤气、暖气,有的人家甚至搭起了火炕,但居民还是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居。90年代以后,桃源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高层楼宇拔地而起,与时代同步。

  老人回顾这段沧桑岁月,倍感知恩。年轻人了解长春的旧貌,更加珍惜现如今的幸福生活。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90年代春雷滚动树新人

  桃源路是一个从旧中国脱胎出来的街道,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

  其一居民成为是社会比较贫困的。一方面,这里居住的几乎没有党政机关干部。以9121组为例,53户居民,有鞋帽厂、食品厂、锉刀厂的科长,文具厂的党支部书记,他们就是大院的高层领导,受到居民的尊重;另一方面,国企产业职工少。从事服务业的,有售货员,还有很多小商贩,做小买卖的,开小卖店的,浴池工人,理发的,收破烂的;再一方面,家庭妇女多。绝大多数家庭仅一名职工上班,家庭主妇在家带孩子,与油盐茶米打交道。

  其二,学生没有好的学习风气。老师和家长满足于孩子不打仗,不惹事,仁义,称这些学生是好孩子。912150多户居民,从1948年解放到1965年,才有一名高中生考入吉林大学,成为大院的第一名大学生。

  其三,桃源路是长春市社会不安定的一个重灾区。这里有小霸王大掌柜二当家的。在文化大革命中,市里开宣判大会,枪决、判刑游斗时,桃源路成了震慑、刹风的“必游之路”。每当高栏解放板车路过,大人、孩子都挤着看热闹。

  改革开放是春风化雨,给桃源路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桃源路沸腾了,人心思进,民心思变,马路在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辈出。桃源路融入改革的大潮,涌现一批批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文明道德模范,才艺人才。原9121组这个53户的破大院,一夜之间,生出了16集团军的旅政委,有名盘房地产的开放商,有建筑商,还有业务开拓到开到北京、广东的服装厂大鳄,为军需、公检法司等生产加工职业装。成为了大院居民的骄傲。

  名店恋路。吉林商业名店,在全国扬名的真不同,发祥在桃源路的圈里,他们不忘老宅,在桃源路打造真不同的老品牌。店不在大,有文化则名。老长春人就是想吃上一口真不同酱菜和灌汤包,寻找旧时的美好回忆。

  名校整合。长春市第十四中学校,在开放改革的潮流中,市重点校一0三中学注入十四中学活力,向全市打出一0三的旗帜,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入学的新生有了荣誉感,增加了成就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更加奋发向上,为新时代而学的自觉性。

  生活配套。改革前的桃源路也曾有过一段小辉煌,那就是曾有解放电影院、胜利剧场(戏院)、二人转前进剧场,是长春的闹市。在改革中,市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对消费场合的选择,这种理性的消费,市场被规模的幼儿园所替代。一改桃源路没有像样、够规模的幼儿园的历史。使不到一公里的马路,有配套的幼儿园、学校、养老院,医疗、商业网点的配套。加上从朝阳区、南关区、二道区相连接,贯通整个桃源路的258路公交车,在桃源路东端与东天街衔接,长春市最大的农贸早市呈现给市民,成为方便生活的宜居小区。

  新时代幸福桃源谱新篇

  桃源路在整体改造中,有新建项目,也有60年来街树的保留,这是历史的见证。老长春人特别是在这条道路两侧生活过的市民,每当从这条路上经过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桃源路变得几乎不敢认的程度,唯有屈指可数的几颗老垂柳,沧桑逐年增加着年轮。在这里的社区,把桃源路定位在长春巨变的样板,加倍付出,打造文明社区品牌,让它走出南关,走进长春,走向吉林,走响世界;这里的居民,生在福中,深深感恩,在改造桃源路历史的征程中,高举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斗向上,昂首阔步,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谨以此稿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朱明杰)

  2019.9.20

  作者朱明杰:1948年生,中共吉林省委讲师团退休干部,长春市柏合助老者协会秘书长、吉林先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吉林省50名最美老人之一。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