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之所以称之为我国国花,是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文化特色。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习尚,无数文人骚客用佳章妙辞歌咏牡丹,弘扬牡丹文化。牡丹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结合的产物,起源距今约3000年历史,兴盛于长安,发展在盛世,沐浴春晖,花开富贵,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在画家李德兰笔下的牡丹,有她独特的理解。六十余载,一生追求牡丹绘画艺术,在高超的笔墨技巧和优美布局下,从火炼金丹的国旗红、粉里透蓝的蓝田玉、深紫发黑的冠世墨玉、与金同色的野黄牡丹、花色可变化的娇容三变之中欣赏到了国色天香的富丽堂皇。同时,感受到了画意在传神。其技法:
疏密虚实,气势贯穿。李德兰的牡丹画作常以盛开花头为主体,叶、茎、干、花苞为陪衬,花与叶有聚有散,时而稀疏、时而疏密,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以浓淡处理虚实,注重整个画面气势的贯穿,使画面有空灵感,给人无限的遐想。
以少胜多,变化统一。李德兰的牡丹画作常以“一株牡丹”单色形式表现,直立首案红、紫二乔、姚黄;疏散守重红、山花烂漫、青龙卧墨池;开张状元红、银红巧对,金玉交章。虽然画面单一,但是布局巧妙,变化统一,笔墨精练,墨色有浓淡冷暖,线条有粗细刚柔,层次分明,观后意犹未尽,给人一种画外仍有花之感,赋予牡丹勃勃生机。
稳定均衡,雍容华贵。李德兰的牡丹画作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不作下垂式布局,横倚头轻重脚,避免左右对称,参差变化,达到均衡画面重心为目的,以精炼技法形成固有的风格,给人一种稳定均衡之感。时而以描金边技法衬托花瓣,彰显牡丹花硕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之美。〔作者系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相关链接:李德兰艺术简历
李德兰,1948年生于北京,系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现代文艺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长、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产业办书画院副院长、翰蘭堂书画院院长等职。作品曾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国书画展》绘画一等奖、书法二等奖,《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3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绘画金奖,中国中老年书画名家作品大赛绘画金奖等殊荣。2010年创作百米牡丹长卷,震撼全国,接受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阿龙专访采访。2014年5月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聘为《大国廉政百部微电影》特约书画家。其作品被津巴布韦驻华大使馆、马拉维驻华大使、尼泊尔驻华大使馆、老挝大使馆等以及北京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王旭东、王芳,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迅,著名导演英达,少年歌手阿尔法等多家单位和名人收藏。
来源:李德兰老师微信 感谢四川法制网邓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