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是播撒雨露与阳光
艺术教育是播撒雨露与阳光
——专访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鹏宇
纤维艺术是指用细小的纤维状材料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是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式。现代纤维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特定材质的运用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纤维艺术具备独特性、可塑性、空间性、参与性、实用性等艺术特点。近年来,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国际纤维艺术界的领头军。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卓越成就的纺织大国,这对中国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物质与精神源泉。代表世界纤维艺术界最高水准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已成功地在中国举办了十届。这是对中国20多年来纤维艺术民族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肯定和认可,也展现了世界纤维艺术语言的不断延展与更深层面的精神思考。
在纤维艺术界里,有这样一位艺术家,她不仅是一名传道授业的教师,也是纤维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她就是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鹏宇。她的纤维艺术作品独特而又富有魅力,多次参加国内外各项展览并获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纤维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2014年,刘鹏宇老师的纤维艺术作品《悟道》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美展每五年举办一届,是中国美术界最高规格的展览。此次入选作品《悟道》,是作者关于人生、自然之道的感悟与探求的系列作品之一。刘老师创造性地将梧桐树种子作为作品的主要媒材,在可随机组合的18个正方形中以方与圆的基本形态中进行排列组合。她精心挑选了不同生长阶段的梧桐树种,结合不同的工艺手段来增加种子的形态变化,但同时又保有种子天然、质朴的本色。作者是通过种子这一“万物之母”在方圆之中的循环往复变化之势来寓意的“道 ”之玄妙。
2016年,刘鹏宇的纤维作品《坤》入选“从洛桑到北京——第九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并获优秀奖。其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并采用不同的天然材料进行综合表现,作品既富视觉冲击力,又具耐人寻味的天然、质朴、玄妙之美。综合材料的运用使物质性的差异在作品中能产生迥异的视觉美感与生命的张弛,物性的精神张力成为作品中的灵魂。作品中的每一个单元同样来自方圆形态的不断演化,图形相辅相成,有正有反,有主有次,有张有驰,寓意自然变化、万物生息。另外,作品的展现方式自由灵活、随意而动、可生发出一种不期而遇的形式组合与精神显现。
2016年12月5日,《长白山地域文化下的纤维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结项作品展在吉林艺术学院展开,刘鹏宇老师创作的名为《山·影》的作品,吸引了众多纤维艺术爱好者驻足欣赏。该作品是由国画册页、梧桐树种子、玻璃等材料制作而成,展开的册页恰似连绵起伏的山脉,玻璃中的倒影与山势交相呼应,一虚一实,相映成趣。册页里面是用梧桐树种子精心组成的意象化的长白山天池,天池随山体的走势而变,亦真亦幻,扑朔迷离。作品上部分是六张方圆作品系列组合,空间陈设的变化与造型特征的对比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天然材料与同类色系的运用又使作品高雅纯净。刘鹏宇的纤维艺术作品大都散发着清馨的自然气息,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的思考;作品既受到民众们的喜爱,又得到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
2018年纤维作品《梧桐·心语》,入选“从洛桑到北京”——第十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刘鹏宇多年来从事特殊教育,对身边的盲人学生充满着理解和同情。作品《梧桐·心语》,就是由汉字与盲文组合设计而成的。盲文为六组慧能所作的偈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盲文正是“有”与“无”之间的矛盾存在物的载体,其点状组合排列也具有神秘的、若静若动的符号化精神指向。汉字组合为《心经》全文,寓意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种子极强的向心力与文字的历史穿透力预示宇宙中深不可测却又无法抗拒的玄奥。梧桐树种子的形质、寓意也正契合作者对生命礼赞的创作理念,“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梧桐树种子寓意着生生不息、希望、祥瑞和永恒。《梧桐·心语》这件作品,将形态美、色彩美、寓意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本身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也能够使人们从经文的诵读中,生发出对人生与存在感悟。这件作品完美的诠释了纤维艺术的材质美与精神性的统一,是纤维艺术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力作。
刘鹏宇在钻研纤维艺术创作的同时也毫不保留地将创作感悟与心得分享给她的学生们。她经常用手语与听障生进行贴心交流;她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她的纤维艺术教学有以下两点值得推广和学习:
一、重视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基础。纤维艺术的创作要从想象中寻求灵感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吸收其它门类艺术的创作理念与技巧,博采众长,让学生摆脱机械的模仿,最终才能创作出形态更加开放,更具思想性的艺术作品。
刘鹏宇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让学生们进行相互评价,指出同学与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同学间的感情是真挚的、表达是朴素的,同学间的善意提示也更容易被对方接受。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刘老师会进行认真的讲解与总结,这样对每一名学生来说都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寻求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在创作实践中欣赏、评价和修改,在相互促进和讨论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创作水平的提升。刘老师在教学中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纤维艺术的相关展览,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作品,然后写观后感进行分享。通过近距离的作品研读,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优秀作品中的造型、色彩、肌理、技法等表现语言的运用,进而快速提升审美能力,并激发创作灵感。在课堂教学中,刘鹏宇老师还通过网络视频、工艺技法演示、过程分析、作品欣赏等形式,启发学生通过不同资源、不同途径获得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
二、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纤维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多元化、实用性的艺术学科,也可以说它是一门综合实践类艺术。刘鹏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编织技术的基础地位,同时发挥纤维艺术材料语言丰富性、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注重综合材料、综合技法的运用,鼓励有创意的设计,营造了开放的、进取的、学术的纤维艺术教学氛围。她经常强调生活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创作中所需要的材料特性以及基础技能都需要在艺术实践与生活细节中把握,她鼓励学生到生产资料市场和布料批发市场寻求灵感;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中的日用品及大型的户外公共艺术品;将课堂扩展至校园以外的广阔社会空间。她提倡突破传统工艺美术教学模式,在运用材料语言、工艺手法解决设计中的“技术层面问题”的优势教学上,采用渗透式理论教学法,将各种工艺技法原理与美学意义适时地引入不同类型作品的创作实施环节中,使学生们从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知;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刘鹏宇老师在教学上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多次组织学生外出观摩和学习,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民间,走进市场,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积极的参加各种团体组办的展示、展销活动,让学生的作品在市场上进行检验。调动自己的学术资源与人际资源主动与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合作、取得支持,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及就业机会。她还多次聘请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走进课堂,为学生传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与特殊技能。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了市场需求,更能够学以致用,将艺术创作和未来的创业紧密的结合起来。
刘鹏宇老师还向学院申请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和纤维艺术社团,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践设备与交流平台。有了专业的工作室,学生的学习条件改善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氛围浓厚了,纤维艺术教学也不断地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成果,实现了纤维艺术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纤维艺术工作室还经常接待美国、俄罗斯、奥地利等国的交流团以及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参观访问,已经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品牌。
刘老师能有效地将当代艺术语言与艺术观念渗透到实践教学当中,她因材施教,将艺术创作与学生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让听障学生在学校能够学有所长,毕业后学以致用,将纤维艺术的创作提升到关乎听障学生艺术生涯与人生规划的高度。刘老师独特的创作方法和教学经验,受到业界的普遍重视,先后有马来西亚、澳门、以及国内部分院校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前来取经学习。每一次刘老师都毫不保留地将多年潜心研究的教学方法倾囊传授,彰显其教育与艺术无国界的大爱精神。2011年第一期澳门特殊教育工作者专程来到长春大学,向刘老师请教绳编技艺和方法,而后在2013年又再一次邀请刘老师赴澳门交流培训,教授高 比林编织艺术 。
2018年5月20日,是中国第28个助残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迎来了令特殊教育行业与残障学生群体瞩目的一次全国范围内的现场直播——中央电视台新闻媒体走进听障大学生实践课堂,央视新闻以新媒体平台直播的方式,对特殊教育学院听障学生实践课堂以及教学成果进行报道,全国共18万人倾情观看。本次直播中,刘老师对纤维工作室的教学特点与教学成果等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工作室中展陈的学生作品受到随同前来参观访问的教育界与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并希望此次报道能够引起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了解和关注到残障学生,对他们进行资助,对他们的毕业就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2018年6月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Rudy教授来到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参观了刘老师的纤维艺术工作室,并对刘老师的纤维作品给予高度赞扬,尤其看到刘老师带领学生集体创作的大型高比林编织作品《心声》的时候,不由得脱口而出:“Amazing!”,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断赞扬作品的创意与精彩之处。
2019年12月长春大学成功申报的教育部援外项目,迎来了马来西亚世纪大学的访问团,刘老师为马来西亚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听障学生做了纤维艺术课程培训,受到来访者的一致好评。
2019年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RIT国家聋人技术学院学者到访长春大学,并为特教学院的教职人员进行了美国手语的培训,刘老师全程参与,细心领悟、认真练习,最终顺利地取得了美国手语课程结业证书。同年,刘老师还与同事共同策划了一场国内规模最大的蛋雕艺术展览,成功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与赞誉。展览共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风格与表现形式的蛋雕艺术精品300余件。在表现形式上也突破了传统的蛋雕样式,展品中既又有融合雕刻、剪纸、镶嵌、衍纸、绳编等多种工艺技法于一体的创新实验;又有采用纤维、金粉、小米珠、棉花等特殊材料的语言探索;同时还有与科技相结合的,可用手机遥控光照强度与色彩变化的蛋雕灯具。这次展览可以说是国内蛋雕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它向世人展示了蛋雕艺术已经不是传统认识上的“雕虫小技”,而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它可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作为一个特殊教育事业的从业者,能够潜心下来专注于残疾人的教育研究工作,并且一做就是20几年,可见其心中的大爱和胸怀,她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值得尊敬的优秀教师,带给听障人以光明、自信和未来。艺术教育不仅是种下一棵树,更是播撒阳光与雨露。刘鹏宇老师是一个年轻有为播种者、守护者与创造者,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够给周围的人们带来艺术的润泽与温暖的阳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