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民生经济 > 人物 > 正文

樊秋莹《怀念我的父亲樊振声》

来源: 时间:2020-05-22

  15年前,父亲匆匆走完了他77年的人生历程。

  父亲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与太多值得回放的片段。这其中我最为看重的是父亲为母校——东北师范大学制作的校牌。每次回到长春走近东师校门前,心中都会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

  家父樊振声在东北师大任职40余载,他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与才华都奉献给了这所他钟爱的师范大学。他是东师美术工作、美术教育的开拓者、管理者,艺术系的创始人之一,所以在朴城军博士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有“奠基美院、茹苦含辛”之句。父亲与他的同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创办艺术系,如何使分开后的美术系即美术学院的前身发展壮大,我所知不多,但常听前辈讲起他们感人的经历是令人动容的。父亲一生画过多少幅作品,为学校写过多少美术字已无法统计,今天也难以觅见,能看到的几幅书法也都在朋友手里,而唯有东北师范大学的校牌一直悬挂于学校的各个门上,至今已近40年。

  尤其是老校区的正门,上为巨幅横额,门两侧似条幅,三块校牌装饰的校门已成为东北师大标志性景观,不仅常有东师的校友、学子驻足拍照,而且也常吸引游客在此留影。记得80年代初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父亲接到制作校牌的任务时,社会上似乎还没有制牌匾的公司,于是动员全家一起制作,打磨木板的、刷漆的、刻字的各有分工,父亲当然是总体设计,“东北师范大学”的字体是父亲参考郭沫若的行书组构、集字而成,由于是师范大学的校牌,决定用规范的简体字,而当时掌握的资料有限,从郭沫若的书法中找不全这六个简体字,如“范”字找不到,父亲只能根据郭体规律拼字,其他字因用于同一校牌上,亦需在字体大小、笔画粗细以及笔锋上进行调整、加工,多易其稿,遂成此貌。我的专业不是书法,因而对校名书法不能妄加评论,但我想在这里引用当代著名书法家孟云飞教授对其评价与大家共享。孟教授在“东北师范大学校名书法赏析”一文中曾写道:“此校名虽为集字,但也体现出了集字者的匠心和艺术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六字为行书,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东’字用笔较肥,尤其是竖钩,显得浑圆饱满,颇有苏轼遗风;‘北’字的起笔、收笔基本是帖学的特点;‘师范’二字是较为典型的郭氏风格的字体。用笔不拘一格,并不斤斤计较于点画的出处,是将碑帖糅合的典范;‘大’字肃穆、厚重,‘学’字流美、潇洒。整体观之磅礴大气、厚实,尤见学古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给人以清新洒脱而又不乏严谨之感”。这一校名书法与郭沫若为吉林大学等校书写的校名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再创造中形成了东北师大校名书法的独特性,在全国大学校牌中别具一格。因此受到各方人士的喜爱,以至之后父亲又应邀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制作同书体校牌,如今都成为东师一座座耀眼的地标,让东师人与世人永远铭记。

  在父亲离去1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祭奠他的在天之灵。行文至此,我脑海中又浮现出父亲生前来去匆匆整天忙碌的身影,和他那豁达耿直的性格、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勤恳忘我的工作精神。

  一生操劳几无休,

  家国忠孝两全求。

  最令儿女释怀处,

  天堂无扰也无忧。

  永远怀念您——我亲爱的父亲。

  秋莹写于202045日清明时节

  编者语:李论先生推荐此文。本文作者系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樊秋莹教授,追忆了她的父亲樊振声老先生以及东北师范大学校牌制作的一些掌故,特转载于此,对为东北师范大学做出贡献的前辈们表示崇敬。

  声明:除特别注明原创授权转载文章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撤稿删除,或支付稿费。谢谢。

责任编辑:admin
栏目分类
Copyright? 中国大公新闻网 (香港)dagongxin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国大公新闻报业集团(香港)
新闻投稿或提供线索邮箱:lm2621@163.com
本站热线电话:18643073610
监督电话:18643073610
网站登记号:lm2621@163.com
互联网备案许可证:京ICP备12056876号
Top